博鱼体育走出象牙塔: 区域国别研究社会型学术的定界与跨界——记“领潮行”写作营第二课
发布时间:2022-11-23 00:45:42 | 次浏览
【编者按】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区域国别”将承载更多系统性创造知识的任务和使命。社会型学术是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关注世界动态,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知识创造。自2022年1月举办第一期燕南66优创团队作品月度品鉴会以来,不断探索,努力将品鉴会打造为培育和推广社会型学术的支撑平台。积小流以成江海,集短文以成大作。
2022年11月20日下午3点,首期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领潮行”写作训练营第二课在线上举办。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主任刘丰蔚,腾讯公司文化与内容公共事务部副总监陈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林杰教授,世界知识出版社刘豫徽副编审,“燕南66优创”团主理人及“领潮行”学员和关心区域国别学知识创新的成员相聚“云端”,就区域与国别研究社会型学术研究及写作规范展开探讨。
11月13日,“领潮行”写作营第一课顺利拉开帷幕,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以及世界知识出版社刘豫徽副编审,围绕着“社会型学术”研究的本体“道与术”及写作规范,为青年学子们踏入“社会型学术”进行了开门指导。第二课则为“社会型学术”提供了“平行视角”,由来自国际公益组织和企业界的青年翘楚刘丰蔚、陈光,为学子们声形并茂地介绍了专业“国际组织写作”和“企业写作”的写作类型和基本方法。通过了解国际组织、企业的写作,学子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走出象牙塔”后,写作是安身立命之本博鱼体育、是赢得竞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敲门砖。同时,不管是“定界”还是“跨界”,都要在写作中有清晰的读者意识、恰当的立场、足够的知识积累及符合规范的框架。会议由谭萌博士主持,主要议程包括,谭萌介绍主讲人信息,刘丰蔚老师讲授“国际机构项目管理中的实用写作”博鱼动态,陈光老师讲授“面向市场与企业的写作”,与会者和二位主讲老师及刘豫徽副编审就研究和写作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谭萌总结。
刘丰蔚老师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她曾就职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有超过10年在中国、非洲和东南亚从事国际发展的工作经验。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扶贫和发展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有丰富的见解。刘丰蔚老师在国际机构领域深耕十多年,用“定界”的视角为学子们锚定了一条领域走深、走实的路径。
本次授课,刘丰蔚老师以《国际机构项目管理中的实用写作》为题博鱼体育,分别阐释了“为什么写作在国际组织工作中如此重要”“国际组织工作中常用的写作形式”“写作的方法(立场、观点、表达)”和“写作的形式:以逻辑框架和报告为例”等内容。本次授课旨在让学子们了解国际组织工作中的写作内容和基本原理,掌握最重要的两种写作形式的方法,并感受国际组织的日常工作。
国际组织的写作需要足够清晰的“定界”。国际组织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政府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也称公益组织。国际组织基于合约形式缔结,对成员国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公益组织则立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权等目标。国际组织中的写作需要注意写作立场和观点,承载着一定的道德压力,需要足够的知识谱系,注重简练、精准的语言,与社会型学术不一样,不能够代入过多想象和“故事力”。
虽然需要“定界”,但国际组织的写作和其他领域的专业写作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写作是服务写作对象、证明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的最重要能力。在国际组织中,写作是筹款和对捐赠人回报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机构透明度的方法,很多组织都会通过公众倡导来引导公众行为的改变。日常沟通、汇报中需要使用邮件、会议纪要和出差-参会报告(BTOR),项目管理中需要写倡议(proposal)、计划书、逻辑框架和项目报告,输出观点需要呼吁(Appeal)、战略框架、立场稿(position paper)和演讲稿。
刘丰蔚老师以自己参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缅甸办公室的亲身故事,绘声绘色地向学子们描述了国际组织在存在冲突的国家工作时,非政府控制区内援助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以及如何以合适的写作应对的案例。在特殊情况下,写作要达到相对公正的状态,需要反复地练习和磨合。此外,刘丰蔚老师还分享“卢旺达鸡蛋”的故事,向学子们形象地讲述了国际援助的“不可持续性”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据此,刘老师向学子们介绍了逻辑框架(logframe)和报告(report)的主要写作格式和内容框架。
授课结束后,刘丰蔚老师回答了学子们关于“如何积累学习素材”和“如何思考写作的道德困境”的问题。要兼顾“输入”与“输出”的平衡,需要阅读海量的国际组织文献,如结项报告、磋商文件、领导发言稿等不同类型的报告。此外,也可以通过模拟写作练习来提高自己输出的能力。刘丰蔚老师强调:要解决道德困境的问题很难,但更多需要考虑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思考如何推脱责任。
陈光老师来自腾讯公司文化与内容公共事务部,他是北京大学比较政治学博士,曾担任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负责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项目合作与国际志愿者外派工作,先后到美国、欧洲、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地调研,具有较为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陈光老师有着学术、政策、国际组织和企业等各行各业的丰富履历,用“跨界”的视角为学子们展示了系统性写作多渠道输出的远大路径。
本次授课,陈光老师以《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写作》为题,积极与学子们互动,教学气氛活跃、引人入胜。首先,以“为什么《甄嬛传》比《如懿传》火爆”为引子,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写作应该降低下限以提高社会普及率,还是把握真实、专业乃至孤芳自赏?”在互联网时代,针对非专业的阅读者,为了提高普及率,大量的写作以“爽文”见长,走的是美国大片超级英雄“打怪升级”“职场升迁记”的路线。我们虽然不应盲目追求流量,但把握关键受众,影响关键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例如,“澎湃”和“凤凰”等社会性媒体的受众,主要是35岁以下的人群,可以通过对市场调研,来提高整体风格,找到写作亮点。
只有好的内容才能跑出流量,重要的带来用户互动行为的内容。一是完播,如果一篇文章能够从头到尾被看完,说明读者对其内容真的有兴趣。二是评论,一篇文章的观点犀利值得评论,则说明得到关注。三是转发、点赞、收藏。转发说明认可,点赞和收藏说明文章有再阅读和再转载的可能。
“跨界”要有多重视界,要有“多体文”的意识。好的文章可以“一鱼多吃”,关键是要找到好的选题,而好的选题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problem&question),而不是仅仅有一个主题(topic)。其一,找到好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因果逻辑假设、论证、提出结论,形成好的学术文章。其二,转化为政策文章,其结构是“现状-问题-原因-建议”。其三,形成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文章、非虚构写作和故事性写作。其四,形成面向企业甲方的行业调研、产品分析、宣传软文和政策建议/报告。
“跨界”的前提是立足当前身份,重点提升写作能力。据此,陈光老师重点介绍了“企业需要的文章写作”,包括产业/行业调研、产品分析、宣传软文和政策建议/报告的主要功能和写作方法。“跨界”需要在情感和细节问题上拿捏得当,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读者带来自我映射和感情的“触点”,什么时候则需要做“冷冰冰”的报告。企业也会关注不同区域和国别的社会环境和产业市场,而在做宣传的时候,还是需要注意受众群体的感情接受度。
随后,陈光老师以“中金前哨专题报告”和“腾讯2022公益行为数字化洞察报告”为案例,具体介绍了企业写作的主要方法。一是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二是要有表达清晰的标题,三是要有引人思考的结论。部分学子提交的文章已经有一些清晰的标题和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了,但还缺少问题意识。应该多跟导师参与课题,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不断磨合写作的经验。要结合自己想要写的对象不断模仿,哪怕是照着临摹,也能够帮助大家熟能生巧。
授课结束后,陈光老师与学子们进行了问答互动。对“如何找准数据资料进行写作”的问题,陈光认为,需要借助大型数据库和专业组织的数据,而不能只用新闻报道作为来源。在讨论问题时不能仅仅浮于表面,还要想到“那又怎样”的问题。此外,可以多使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在对比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刘豫徽副编审也加入其中,形成圆桌讨论的氛围,老师们一致认为:写作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只追求流量,还要看平台需求。通过学术积累、在地体验和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写作的档次,同时也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博鱼体育
最后,谭萌博士对本次授课进行总结。谭萌进一步指出,本次授课盛宴不仅是“定界”和“跨界”。一是“皆”,即“四海皆准+万物皆兴”。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总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和伦理,需要我们去把握和遵守;同时,知识生产也可为个人、机构和知识需求方的共同发展服务。二是“界”,即“定界+循界+跨界”,我们要确定我们的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同时我们的写作也要是有规范性的、专业性的。最后才是“跨界”,不仅是热点焦点的跨界,也是不同身份的“跨界”。期待各位学子走出校园这个“象牙塔”后,能够利用写作营学到的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界”。
首期“领潮行”写作营仍开放少量席位,为有志于“博望天下”的青年人提供平台和机会。写作营第三课将于11月27日下午3点上线,敬请关注。期待与更多同仁一道扬帆起航,面向惊涛骇浪之时代,共逐乘风破浪之焕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