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三) 清代民国时期广州著名的外销银楼
发布时间:2023-12-01 07:20:28 | 次浏览
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以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的300余件/套银器精品为主,是中国港口博物馆数年来专题收藏重要成果的集中亮相,向观众再现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外销银器的绝美芳华。
1757年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广州贸易,外国商人在商馆区频繁出入,靖远街(China Street)和同文街(New China Street)的中国艺术品商店逐渐繁荣起来,其中不乏专门出售银器给外国人的银器店或银楼。
十三行地区先后出现了“宝盈”“TU HOPP”“HOU CHEONG(其昌)”“LIN CHONG(林昌)”“SUN SHING(新时)”“CUT SHING(吉星)”“HOA CHING(浩星)”“CUT SHING(吉星)”等外销银楼。在长期的生产、销售实践中,这些银楼的银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生产技艺也日益成熟。
一口通商时期的外销银器以西洋风格的普通实用器为主,主要是刀、叉、汤匙等。除了生产西式实用器之外,这些银楼还用中国传统工艺生产一些掐丝珐琅折扇、名片盒等上流社会礼仪物品。澳博体育app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贸易是受限的,外销银器的生产都是需要定制的,且外商并不能直接从广州银器铺定制,而是要通过十三行的行商或买办与中国银器铺沟通进行。有些银器甚至是外国商人或船员在广州行商或买办的帮助下秘密或私下进行采购的,并在购买后将这些银器带回船上。
例如英国东印度公司规定,澳博体育app船上的一些船员有一定额度携带私人物品的特权,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免除一些进出口关税,甚至能以较为低廉的税额将物品带回国内。
第一次战争后,广州新出现了“LEE CHING(利升)”“LUEN WO(联合)”“WO SHING(和盛)”“HUNG CHONG(鸿昌)”“WANG HIGH(宏兴)”“黄球记”等一批外销银器销售商或制造商。此时的外销银器已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独特风格,生产工艺技术日臻成熟。
1856年第二次战争,广州十三行大火,十三行的银器店纷纷外迁,曾在十三行区内的银楼也迁至河南(珠江南岸)会所街(Club Street),部分甚至远走至香港和上海。外销银器开始突破广州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