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当前位置: 澳博体育app > 澳博动态 > 行业资讯

【守艺】谢银匠:錾金刻银凝匠心

    发布时间:2024-01-24 18:55:26    |     次浏览

  提起谢银匠,大多陇西人都比较熟悉,第四代传承人谢彦江坚守着家族的手艺,加工制作传统银饰,海兴银楼的招牌依旧在陇西县城一隅高挂。

  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谢彦江:以前主要是打首饰为主,咱们陇西在我父亲那一代有24个银匠,几乎都失传了,现在都没有做的了。

【守艺】谢银匠:錾金刻银凝匠心

  清光绪年间,谢家祖上开始做起了银饰,这门手艺也从曾祖父谢端凤手上开始兴盛起来,从那时起,谢银匠这个称呼就已经遍及陇西周边,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而海兴银楼是以传统银饰加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谢海的海字为名,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对手工技艺的坚持。

  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谢彦江:这是以前我们父辈留下来制银的东西,比如说这个叫秤,以前叫戥子,上面标的是刻度。以前戥子是十六两,十六两代表福、禄、寿3星、北斗7星,南极6星,加起来正好是十六两。还有这个灯笼,以前的纸是蜡纸,很透明,里面放一支蜡烛,透光也不灭,挂到铺面下面,就跟现在广告牌的作用(一样)。这些东西就能体现出海兴银楼的百年传承,手艺也就传下来了。

  海兴银楼,谢字招牌通过口传心授,谢彦江从小接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少年的他就开始喜好传统银饰的加工制作。

  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谢彦江:那时候不爱念书,不好好学习,看到我父亲在那边房子,拿锤子敲的声音就精神了。开始就慢慢学习,用铜开始做镯子,尝试做了几次,自我感觉良好,然后我父亲就把银子给我。手艺人主要就是手法,手感要好,手法要熟练,熟能生巧。我记忆犹新,第一次的作品,一对耳环,当时我父亲做了一半,我就给人家做出来。

  1984年,谢彦江进入机修厂工作,在车间里负责金属铸造。工作的忙碌不仅没有让他放弃银饰加工这门手艺,更加练就了他加工制作银饰的技艺。每到周末闲暇时间,谢彦江就会静下心帮助父亲做各种银饰,手上的功夫也越来越好。

  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谢彦江:做的过程当中,我有很大的启发,把这个东西怎么能做好、做的更精美,当时我有好几次为别人做银镯子,我做完心里觉得这个东西做的很成功,但是我父亲手一摸,就说你做的这是啥吗?手一摸就知道,手艺人要有三分孝心。

  市民王建平:他在这一方面精益求精,做的特别好,也体现出他工作的认真和执着,特别爱学,爱动脑筋,爱钻研,尽力做到让顾客满意,我比较佩服他。

  如今,海兴银楼发展成为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家庭手工作坊。2019年3月,陇西传统银饰加工技艺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6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谢彦江:县上把我报成非遗传承人以后,我就开始想,不能仅仅局限在首饰方面,要有文创产品。(然后)我就慢慢开始做,他们画的工笔画活灵活现,我也考虑在银子上也可以这么做,慢慢尝试了几次,效果还不错。

  除了加工制作银画,谢彦江还在银条上錾刻,制作出图样精巧、寓意吉祥还富有收藏价值的各种银条。

  海兴银楼第四代传承人谢彦江:每个作品都通过我精心设计,都有它各自的寓意。比如说一个瓶,上面是一个花,代表四季平安,它的重量每个都是50克,四季平安、澳博体育app年年有余、还有现在设计出来的十二生肖都可以做出来。

  谢彦江在自己制作闲暇之余,会和儿子一起切磋技艺,父子俩精心设计、加工制作各式各样的银饰佳品。作为海兴银楼的第五代传人,美术专业出身的谢强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实践中用满腔热情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的传统技艺。

  海兴银楼第五代传承人谢强:敲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因为银子比较软,这样减少失误率,錾子有长有短,要不停的换。父辈把这个东西留下来也很不容易,要传承下来,把它做好,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