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地图:横沔与横眠
发布时间:2024-04-30 23:03:36 | 次浏览
横沔是一个在浦东地区形成较早的古镇,位于横沔港与盐船港的交汇处,东距川沙约8公里,西离周浦约8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在横沔西杨家宅建造横沔新镇时起,原来的横沔被称作“横沔老镇”,也称“老横沔”,今属康桥镇横沔老镇所在地大约成陆于唐代末年(904年)至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在南汇县建立前,横沔先后隶属于吴郡华亭县、苏州华亭县、秀州(嘉禾郡、嘉兴府)华亭县及松江府上海县长人乡。
横沔集镇形成较早。宋代,横沔称“小五灶”,从那时起已有人在此烧盐并居住。从元代开始逐步形成集镇。横沔港在元代称“沔溪”,所以镇也称“沔溪”。
明嘉靖《上海县志》记作“横眠”。传说南北向的横沔港直似旗杆,南端折向西北的摇沙港到小高峰与东通横沔港的盐船港汇合,岸上的土地形似三角旗,小高峰是一块氽地,恰似旗珠,整个地形好像一面横卧的三角旗,歇后语有“旗杆跌倒——横眠”。文人墨士易“眠”为“沔”,“横沔”之名由此而来。据清雍正《分建南汇县志》记载:“横沔市在周浦东北约二十里,北八灶稍北直西十五里,居民约数十家,有宁远桥,东至七团,西至周浦,南至六灶镇。”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乾隆初,华氏增建市房,廛舍相对,街路盘曲。”“黄乘权,镇海人,久客沔溪,以酒为业,素尚义,独修天北街百余丈,行旅感焉。”可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横沔已形成较大的集镇而且比较繁荣。
据说,横沔的地形像乌龟。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旧时以龟象征地形含有褒义。横沔老镇中大街所在地原是一块约1.2公顷的氽地,四周都是河沟,在东和西的南北向河道上南北各有一座小桥,形似乌龟的四条腿,在南和北的东西向河道中间也各有一座桥,形似乌龟的头和尾,故称“龟地”。横沔像乌龟的说法原出于此。后来,在西南角横沔港上的一座木桥因地处四洼漾口,桥脚经常被撞折,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其北首的小桥改建成石桥(“沔溪第一桥”)后此木桥被拆除,这是最早被毁去的一条龟腿。后来,东和北两条河道逐步被填没,桥也被拆,原来的龟形已面目全非。
民间一直流传着“横沔六灶乌壮蟹”和“张栅红菱横沔蟹”的民谚。清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也有“蟹出横沔者最佳”的记载。可见,横沔地区所产的蟹是久负盛名的。据说,横沔产的“乌壮蟹”体大而壮实,肉膏鲜美,壳乌青色,壳上的皱纹呈“王”字形。捉蟹是一种既原始又科学的民间艺术。20世纪70年代前,每到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横沔四周的河道两侧,到处可见专为捉蟹用的蟹棚。横沔周围河道纵横,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是南来北往的船只必经之地,南汇县城、盐仓、祝桥、六灶、陈桥、瓦屑、赵行等大小集镇的客、货舟船往返上海这里是停靠的主要码头。因此,横沔集镇的商业发展较快。至抗日战争前,横沔集镇共有店、铺、作坊等上百家,还有典当、钱庄、银楼、工厂等。民国27年重阳日(1938年10月31日),横沔集镇遭日军扫荡,烧毁厂、店、坊、民房100余间,横沔集镇的工商业濒临绝境,至抗日战争中后期才慢慢恢复。1950年,横沔集镇已有420户居民,2374人。老街两旁商店连着商店,一派兴盛繁荣景象。20世纪80年代初,横沔集镇老街上除部分商店搬迁到川周公路沿线外,其余的商店、银行、澳博体育app邮电所等全部搬迁到横沔新镇,老街上已没有商店了。
如今,横沔集镇老街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但它的历史遗韵尤在。2005年10月,“横沔老街”被列入上海市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